經過十六年的漫長奮鬥,我們終於買下了中華四路282號二樓的房子,打造成為我們共同的溫暖的家。雖然才一百二十坪,但是,有圖書,有教室,有詩的品味,靠近大立伊勢丹和漢神百貨的位置,適合愛散步逛街的你,歇一歇腳。

從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高雄市古典詩學研究會」成立了。
從民國八十三年六月,「財團法人古典詩學文教基金會」誕生了。
從學會到基金會,足足跨出了一大步,因為,我們竟然能夠以不到四年時間,以一千多份小額捐款,在簡錦松教授所捐出的五百萬元基礎上,募足一千萬元,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以推廣古典詩學為職志的全國性文教基金會。
基金會成立之後,辦了許多活動,大大小小,不下二百種。可分為三類:

一.古典詩文學術之研究:包括日常講讀及大型演講,參加聽課者上從八十多歲起,下到不滿四足歲,包含了老、壯、中、青、少、幼各年齡層,十餘年來,除了星期假日,從未間斷過一天。單以大型演講來說,包括在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市立圖書館中興堂等前後一百七十個場次,就遠遠超過任何公私單位舉辦的數量。近年青少年與兒童的國文基礎低落,兒童課後安全亮起紅燈,本會特別為兒童文學及課後照護費了不少心,使會館裡多了不少自稱「古典詩學小詩人」的寶寶。

二.大型古典文化活動之舉辦:為使古典詩學落實到民眾生活中,多年來,我們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舉辦了數十場大型活動,最膾炙人口的,像「歷代足球蹴鞠大展」、「西灣一片月,萬戶詠詩聲」、「辛丑元宵.萬人綵街」、「海上生明」、「旗津高雄文藝季」、「花蓮端午.非常屈原」、「竹崎古典節」、「新興之春、新娘迷宮」、「古代婚禮.集團結婚」、「官街鼓.高雄新都心」等項目,都匯集了一萬到數萬人潮,承蒙媒體朋友們的鼓勵,多年來,各大報紙的採訪剪報已經六大本,電視新聞報導也累積到幾個小時,這些都是未來台灣文化的見證。

三.古典詩學圖書館之籌辦:學問之由來,以書籍為本源。本會自創建以來,簡教授即將他私人所有書籍完全捐贈出來,再經過多年精選採購,如今擁有大量重要的典籍,除了狹義的古典文史圖書之外,也涉獵到科學、政法、旅游、考古等多方面,本會原有意正式成立圖書館,受限於過去並無自有會館,未能成立,這次新館的場地也還太小,只能期待於將來。即使如此,圖書館方面的工作,如開放查閱、提供導覽及影印服務等,都已向社會大眾開放使用。至於圖書、音像影帶的出版方面,目前有數十種專題古典文學演講錄音帶,詩詞吟唱比賽錄影帶,周肇基教授的《你也可以學作詩》更是本會出版圖書的第一號精品。

但是,即使我們再努力,也避不開租屋、搬家的循環宿命。

學會從民國七十七年創立以來,經過五次搬遷,眾所周知,最早的研習教室是由王振生翁文教基金會提供的,後來簡教授買了中正三路的房子,免費借給學會使用,這是第一次搬遷,正式有了會館。三年後,再度搬遷,當時是台灣名詩人陳逢源翁的哲孫林奇瑩先生,好意將他位在海邊路六十五號四樓一百餘坪的房舍,無償借給本會使用兩年,這段期間,館舍增大,活動力也有長足的增展,我們克勤克儉,齊心奮鬥,終於成立了基金會。八十三年秋,林奇瑩先生借用房舍的二年約滿,學會第三度搬遷,地點是同棟大樓的七樓。八十六年初,會館第四度搬遷,遷入忠孝一路四五六號八樓。從八十三年到現在,滿十年了,終於,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舍,雖然只有一百十九坪,但是,我們就要在這裡立定腳根,再一次展開雙手,為國人提供更高水準的古典詩學服務了。

新館登記在財團法人古典詩學文教基金會名下,同時也永久供高雄市古典詩學研究會共同使用,因此命名為「古典詩學會館」,在不太大的空間裡,我們精心設計,也作成了閱讀區、圖書區、和三間研習教室,三間研習室都以古代詩人命名,主要供兒童使用的是李白堂,取其聰明穎慧之意;臨中華路樹木蔚然深綠的是杜甫堂,取其寧靜致遠,啟發百代之意;最大一間命名為東坡堂,因為蘇軾的格局廣大又精擅書法,這間未來也供師生研習書畫。至於圖書區,可供成人和兒童使用,現在正在徵求解說和導覽的志工,歡迎有志之士報名參加。閱讀區則兼作大廳,各位到這裡可得輕聲交談。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現前會館雖啟用,購買房舍的五百五十餘萬元和裝修會館所支出的近三百萬元,卻成為合計八百五十餘萬元的龐大負債。目前,這些經費,一半是依照本基金會第四屆第四次董事會和本學會第八屆第五次理監事會議通過的「五年無息借款辦法」,向熱心的會員無息借來的,一半是銀行貨款,未來必須一步一步償還。原來預期在八年內,完全清還所有的會員無息借貸,可惜事與願違,還有許多人未能歸還。其間,也感謝許多借款人,不但不要求返還,還主動提出將原款捐贈給本會。現在,我們一步一步還著借款和銀貸,雖然艱苦,而前景看好。

目前,為了節流,會館只在有活動的時候才開放,時間如下:

星期二,下午兩點至晚上十點

星期三,晚上七點至十點

星期四,下午一點半至六點

星期六,早上八點半至下午六點

歡迎在您最方便的時間,到此一行,至於各活動時段的規劃,請見網站上的隨時消息。